风湿性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钩端螺旋体病 [复制链接]

1#

钩端螺旋体病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构体*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

夏秋季(6~10月)为流行高峰。农民、渔民、屠宰工等易感。人群普遍对钩端螺旋体易感,但发病率高低与接触疫水的机会和机体免疫力有关。农民、支农外来人员、饲养员及农村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钩体病主要在多雨、鼠类等动物活动频繁的夏、秋季节流行,此时环境被钩体污染严重,且因农忙时节,人们与疫水接触机会多。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天。因被感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

早期(钩体血症期)多在起病后3天内,突出表现是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差、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肝、脾大及出血倾向。极少数患者有精神中*症状。

中期(器官损伤期)起病后3~14天,此期患者经过早期的感染中*性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疸、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分为肺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流感伤寒型和*疸出血型,不同的临床表现是区分各型的主要依据。

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热退后数日到3个月

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表现为反应性脑膜炎、后发热、闭塞性脑动脉炎、眼后发症(虹膜睫状体炎)等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如何治疗?

首选青霉素4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6~8小时一次,连用5~7天。为避免赫氏反应,青霉素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